电话:059-45045162
传真:063-676054980
邮箱:admin@miouzhidai.com
地址: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中计大楼535号
一、荆紫关的故名及沿革荆紫关镇是今河南南阳淅川县辖镇,自古以来就是边关重镇,历代在此都有政区。舜帝时为尧子丹朱的封地;西周为楚祖熊绎封地;春秋时隶属于鄀国;战国时西北部为秦国属地,其余为楚国丹淅地。
秦楚丹阳之战后,全部归秦。秦汉以后隶属于丹水县。
郦道元所不作《水经注•丹水篇》所载,丹水经过武关转入河南境又东南流,进臼口,按其方位,臼口说是今之荆紫关,故荆紫关古称臼口。据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所载荆紫关名称如下:元朝名“荆子口”,明朝名“荆子口关口”,清朝名“荆子关”,民国名“荆紫关”,现在仍名“荆紫关”。荆紫关的故名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公元前304年,此地归属于楚国首府,楚王为首太子荆来镇抚,于是此地起名叫“荆子口”。西汉设关,因过往丹江的行人,要搭乘木铺草为桥,故又名“草桥关口”。
金元时期又更名为荆子口。明朝时,荆紫关古代街道后面的山上茂密茂盛的荆条,一到夏秋时节四起荆籽绽放,随被改回“荆籽口”,后来又叫“荆籽口关口”。清朝,改回“荆籽关”,又叫“荆子关”。民国初取荆花呈圆形紫色之祥意,改为“子”为“紫”,荆紫关之名随沿袭至今。
二、荆紫关镇蓬勃发展和发展(一)良好的自然地理基础荆紫关正处于东径111°01′,北纬33°14′,平均海拔500-600米。坐落于豫、鄂、陕三省的过渡地带,与湖北郧县、陕西商南和河南的西峡县等地交叠,距淅川县城75公里,总面积为164平方公里。荆紫关镇北靠伏牛、西望秦岭、东面是辽阔的豫南盆地,全镇的地形基本是山地,丹江河道从西南纵贯穿过而过。
四面青山一江水,荆紫关古街正处于群山深爱之中,丹江水自西北向东南穿流而东,整条街凸依丹江的高坡地带进行,街区迎合地势倾斜。这样的地理环境,使荆紫关沦为天然的优良码头。丹江的荆紫关至淇河口的黄河集,长20.7公里,河面长50—80米,水深0.2—1.0米,河道宽广,水流集中,洪水时可通行5—7吨的木帆船。抵达荆紫关时,江水渐深,江面日渐宽,水流有所减慢。
这样良好的地理环境,很合适货船的航行。(二)最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荆紫关自古以来就凭借着其良好的地理位置沦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战国,霸主之一的楚国就是在丹江沿岸起家和发展的。
秦国和楚国战争频密,大都是在这一代的丹江沿岸展开的,在秦楚丹阳之战中秦国就是以荆紫关作为大后方击败楚国的。昔沛公(刘邦)代秦出有此。东晋穆帝永和十二年(公元354年)2月,将军桓温北伐时回头了汉水丹江路线。“水军自襄阳进均口,至南乡,步自淅川以征伐关中”桓温统率步骑四万,放于江陵,从水路自襄阳碰到均口(即老河口),至南乡(即今淅川盛湾乡境),步行进淅川,然后经过荆紫关这个险关隘口才到关中展开征讨的。
“天历元年秋,文宗入承……大统令都镇抚卜伯率军吏出巡南阳、低门、武关、荆子诸隘,南至襄、川二江之口,督以严备。……阿礼海牙曰:'……吾征伐湖广之平阳、太原两翼军,与吾省之邓新翼、庐州、沂、郯炮弩手诸军,以待虎哀;裕州哈剌鲁、邓州孙万户两军,以待武关、荆子口。'”可见,元代统治者是把荆紫关作为战略要地的。明朝末年,历史上出名的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大武装起义,荆紫关在逐鹿于中原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着中间的相连地带的起到。
明崇贞八年(公元1635年),起义军在陕西商洛地区和官军血战以后突出重围尔后到荆紫关展开休整,荆紫关为起义军获取了战略大后方。在清末捻军武装起义时,捻军时安徽捻军交错于河南境内,又有汝宁土匪陈大喜、金楼教匪郜永清均横行。“姜台凌亦罪沈丘、裕州,就越樊城,复入荆子关,微南、汝两郡,由柘城、鹿邑回巢。
”可见,荆紫关在捻军的军事战略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乘势和平荆紫关,继而修筑了陕甘根据地。
由于荆紫关商业的繁盛,同时又是丹江漕的要地之地,居住于陕、豫、鄂三省的交汇之处,因此战略地位贞的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是明清时期统治者在此另设低规格政区: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官府在此设置通判司,有营千总镇抚,确保了该地的社会秩序,增进了荆紫关经济的兴旺。明末农民起义造成丹江航道切断,清政府为了确保丹江航运的通畅,对荆紫关十分推崇,在这里派驻副将,将荆紫关作为一个尤其的区域展开首府。荆子关协,嘉庆六年改置。
嘉庆七年,清政府在此另设协镇(从二品)都督府,南阳镇总兵统管镇标二营,兼辖荆子关、信阳二协,汝宁等营。并且南阳府盐捉、水利同时亦移驻于此,以保证漕和官盐的水运安全性,这样的设置更加使荆紫关镇沦为丹江流域的军事、经济中心。
即使是在内忧外患的清末,荆紫关的地位仍然十分最重要。道光12年(公元1832年),官府撤销了府台衙门,又在此地成立了分防县丞。
配有营副将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一员,墩堡外委一员,护兵四十员,余兵五十员,驻守到镇外的新城里面守卫,这样军事配有和驻兵至为清政府对于荆紫关战略地位的推崇。(三)兴旺的丹江水运丹江全长384公里,素称“八百里丹江”。我国最先的地理书籍《禹贡》记述,在夏朝各州向帝都进献,荆州贡道是由汉水溯丹江或唐河、白河而上,抵伏牛山南麓,然后翻山而过,经洛水进黄河约帝都。
丹江水运早于在战国以前就已通航,由于丹江水量充沛、航道宽广,航运根本没停歇过,因此丹江水运沦为历史上可与运河、蜀栈相提并论的我国南北三大通道之一。而荆紫关的蓬勃发展与丹江水运息息相关。丹江发源于陕西商州西北,秦岭东南。
流经陕西商州、龙驹寨(今陕西丹凤县)到商南县月儿岩入河南荆紫关,再行由荆紫关经淅川城、李官桥至白岩山出有县境;而后腰东南流经湖北汉水,汇入长江。这样一来丹江航运与汉江、长江航运就连为一体,汉江与长江流域的大部分物资运往古都长安与西北地区都要通过丹江,丹江航运给荆紫关发展奠下了较好的基础,荆紫关就沦为我国南部与西北地区的货物中转站,在明清时期超过了空前的兴旺。
丹水在唐代是长安至荆州“次驿路”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从汉口运往陕西的货物“自汉口送来襄阳,换舟秋船载至龙驹寨雇用驴运省”。唐朝“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切断淮汴漕,由于丹江横贯南北沦为我国历史上江汉平原一带通向古都长安的唯一地下通道,南方许多物资都要通过丹江运往长安,对长安的兴旺起着了最重要的起到。
明清时期丹水挤迫的航运,使得沿岸的李官桥镇、淅川老城、白亭镇、荆子关镇兴旺一起,奇以荆子关、李官桥镇为盛。三、荆紫关的兴旺(一)荆紫关镇兴旺的展现出据1905年编《淅川直属厅乡土志》记述:“全境商务以荆紫关为贸易总汇,城中(老县城)次之。
”当时的荆紫关码头分上、中、下三处泊船,每天港内较少则百只,多则三四百只,水上百艇相接樯、桅杆林立,岸上千蹄接踵、囤货如山。每年的吞吐量相当可观,岁出货物有:“桐油大约十万余斤,陆运回国北京、太原、西安销售,水运回国上海、汉口等城市销售……”此外还有生漆,食盐、洋布、洋绸价值万余金,这些物资都是通过水运和陆运运出荆紫关,再行通过荆紫关销往全国各地。
的随着航运的兴旺和商贸的繁盛,荆紫关迅速发展了一起。清代中后期一度构成八大三合会、三大公司、十三家骡马店和二十四家商号的兴旺局面。这些公司、商号的构成充分说明了荆紫关商业总汇的经济地位,同时也大大增进了荆紫关经济的兴旺和发展。
(二)荆紫关镇的遗迹由于众多的公司、三合会、骡马店和商行等竞相纠合,各地的能工巧匠在此修宫建馆,才一度构成了这条规模可观、特色显著的古老街道。现遗存的建筑有:平浪宫,坐落于荆紫关南街东侧面。
当荆紫关码头极盛时期,船商们重新组建船帮不会,所取“风平浪静”之意,筹设平浪宫,沦为船工娱乐、集会之地。山陕会馆,创立于清道光年间,坐落于荆紫关古街东侧面,是由山西和陕西两省的商人集资创立,跪东向西,面对丹江。现存建筑6座,房屋29间,均在中轴线上。
万寿宫,又名江西馆,面临丹江,坐落于在街道东侧,清代建筑。该宫为江西商人集资而辟。协镇都督府(府台衙门):坐落于古代街道中部西南外侧1公里处,现存建筑3栋10间,分正房、侧房和道房。
富商住宅,坐落于现镇文化中心,科三进四合院构成的深宅幽院,是清代及民国年间富商巨贾居住于的地方。牌楼及传统建筑20余间。这些古建筑正是荆紫关镇往日巅峰的亲眼。
四、荆紫关的衰败(一)丹江航运的衰败荆紫关的蓬勃发展与兴旺与丹江航运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丹江航运的废弃沦为荆紫关衰败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丹江水运的衰败是由于水量增加,毁林垦荒,洪水上涨、河床淤积导致的。明清时期,我国的气候正处于严寒潮湿期,南阳盆地年平均降雨量增加,河流水位上升。
而上游多个蓄水工程的修筑,使得河流被拦腰截断,使丹江水量的大量缩减。丹江河道险阻,常有乱石挡道,船行艰难,从龙驹寨到荆紫关有“流岭峡”、“日月峪”,谷底狭小,系由丹江知名的险段。由于历代统治者又不推崇河道的管理和船工的安全性,如时逢洪水泛滥,必然导致极大的损失。
民国二十年(1931年)夏季,丹江洪水上涨,一夜之间河市变成白沙之洲。除洪水冲淹外,大量毁林垦荒,使丹江河岸相当严重坍陷,导致河床淤积,航道必经,荆紫关镇随之百业衰败。这些都造成丹江航运衰落,荆紫关的水旱码头也渐渐不景气下来。
(二)社会环境的动荡不安清朝后期,由于荆紫关战略地位的最重要,太平军和捻军多活动于此,与清政府再次发生对付。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军陈德才部曾攻取此地与当地的地方武装多次发生冲突。
民国初年,陕西境内愈演愈烈了农民起义,白朗起义军曾多次两次经过荆紫关,在此开仓放粮,反抗豪绅无恶不作,接济穷人。正是由于丹江航运的繁盛,使丹江沦为土匪、河霸的聚集地。
民国十三年,土匪头子刘宝彬、陈四麦领兵两千经过荆紫关,沿街劫掠,纵火烧杀死,使该街割遭到损毁。特别是在民国后期,官府为首船收税,抓兵纳壮丁,船工的生活苦不堪言。此时古镇百业衰败,民不聊生,导致“大鸟没枪,捕鱼没网。
当票擦屁股,买儿跳跃外乡”的凄惨景象。这些战争和动乱在一定程度上,使荆紫关的商业受到影响。
本文来源:ror体育-www.miouzhidai.com
电话:059-45045162
传真:063-676054980
邮箱:admin@miouzhidai.com
地址: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中计大楼535号